这条概念是一些逻辑题中选出正确答案的方式。
它的本质是人类自动式思维系统的缺点之一:可能会胡乱联想。
如果利用反射式思维来严谨地推理,那么我们可以说:
前提:此处着火了。
结论:此处有氧气。
这里我想鸡蛋里挑一下骨头,作者给出的结论是有氧气,但更严谨地应该是有助燃气体。化学老师说助燃气体并不是只有氧气。但当然,瑕不掩瑜。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前提成立,则结论是必然成立的。作者在书中把这种关系称为蕴含关系,此时前提蕴含结论。
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是在用反射式思维系统做决策,而是在用自动式思维系统做决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推理是这样的:
前提:此处有氧气。
结论:此处会着火。
此时,结论是蕴含前提的,但前提不蕴含结论,所以存在被削弱的可能。
更有甚者,推理可能会更“粗糙”,变为:
前提:此处有气体。
结论:此处会着火。
此时,结论不蕴含前提,前提更不蕴含结论。
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粗糙”的推理呢?本质上是由于自动式思维系统的缺点造成的。
书中谈到,自动式思维是马虎的,因为“有气体”和“有氧气”之间比较相似,所以它被误导了,由此联想出了“着火”。
这一点就解释了为什么指出“前提事件”与“结论蕴含的事件”之间的差距就可以成为答案。也就是说,只要指出气体和氧气之间是不同的,就等于指出了在推理中的思维漏洞,削弱了该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