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法是用在“结论蕴含前提”这类逻辑考题中的。
它的底层逻辑依然是自动式思维模式那善于联想但不善于仔细分析的特点。
它可以被一个非常简单的思维实验证明。
假设,当我拿出一个黑色布袋,里面装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同时我告诉你,这台电脑挺贵的,售价大概在1.8w人民币左右,请你猜测一下它的品牌。
大概率你可能会猜它是苹果的Macbook Pro。
但其实它也可能是联想的Thinkpad P15,它有32GB内存,512G+2TB双固态硬盘,酷睿i7,甚至可以为你的创意加速...咳咳,对不起,职业病犯了...
显然地,从逻辑上来说,无论是苹果的Macbook Pro还是联想的Thinkpad P15,都能蕴含前提中的核心要素“售价大概在1.8w人民币左右”。
因为一台电脑不可能是两个品牌,所以它要么是Macbook Pro,要么就是Thinkpad P15。它们两个的任何一个的存在都可以成为另一个的削弱。
如果这个例子是逻辑考题,那么,“售价大概在1.8w人民币左右”是前提,Macbook Pro和Thinkpad P15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是结论,另一个就可以是问削弱时的答案选项。
自动式思维模型会直接找一个在你的潜意识里和售价1.8w人民币左右的关系最紧密的对象,但一定要记住,那只是在你的思维中关系最紧密的。在我们联想销售的脑袋里,还是Thinkpad P15关系最....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