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真是5个选项都把x换成(1-x)算一遍才求出来的。。。你们又更快的方法么……
关于x=1/2直线对称才会复合要求
greatest possible value of x 最大值 而不是可能性最大的值
a fourth theater ticket 第四张门票
学到这里有一点点困惑,老师上节课讲,语气助动词后面都要加动词原型,请问上节课跟这节课差别在哪里呢
如何理解A选项中的thus allowing it 和C选项中的 allowing it呢?
the books make to conquer
选五个不同字母的情况有10*9*8*7*6种
选四个不同字母的情况有10*9*8*7种
两者相除=6
不理解题意:通过新的生产线生产的前五辆汽车的缺陷数量分别为9、7、10、4和6。如果通过生产线的第六节车厢有3、7或12个缺陷,那么前六节车厢每节车厢的平均缺陷数是否等于中位数?
经过一个新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头5辆汽车的缺陷数分别为9, 7, 10, 4, 6, 如果第6辆车子的缺陷数可能是3, 7 或 12,问:第 6辆车子的缺陷数是哪个值才能使头6辆车的缺陷值平均数等于中数
22.5m/g=(22.5/3.8)m/l
so we can get (22.5/3.8)*1.6km/l.
That is B
x/16 = y/34
x+16 = 24
x = 8
y = 17
请问这里的than a year ago可以理解为省略了prices at producer level吗
伴随状语通常表示跟它修饰的动词有因果关系,请问这里的ricochet和travel有什么因果关系呢
相交包括相切
请问正确选项中为什么要用现在完成时呢?选择了B,可是总感觉不应该用现在完成时,他们在过去的某一时点就已经equipped了
在B里,that从句是修饰到草的,因为that只能用于限定性修饰,如果修饰sap的话不能加逗号。以及,gmat里定语可以跳过介宾短语优先修饰前面的名词。
请问为什么B选项ultimate和end up会重复呢?原文意思是,“最终减少那些最后抱怨XX的旅客的数量”,这个“最后”可不可以理解为旅客们旅程的最后呢
我感觉这个文本的逻辑类似于:
科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但是这个观点是无法评价的,因为你找不到这个支点,也就不能说明到底是因为支点还没找到的问题还是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但是如果给我一个衡量支点是不是真的找到了的办法,就有机会去判断当支点找到了,是不是就一定能撬动地球。
同理,这个文本的意思是,天气学家认为只要数学模型足够精确,就完全能够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if only, 即精确的数学模型是准确的预报的充分条件);author认为这个充分性很难证明,因为没有办法说一个模型是不是已经足够精确了;所以如果遇到了不准确的预报,既可以是因为数学模型不够准确,也可以是因为数学模型已经足够准确了但是并不是只有数学模型就够了(条件的充分性是错误的),可是由于我们没有判断数学模型准确与不准确的标准,也就无法在两种competing explanation中选择其一;
但是B选项转换了一种思路,不需要要求明确的precise mathematic models,但是只要证明出来trend(即,increase in mathematic models确实会带来更多precise forecasts)这样相当于加强了precise models->precise forecast这一种因果正相关关系,也就是加强因果联系。
C:with引导独立主格,一看主语对不对 二看同时性 三看修饰动作对不对
有些点可以了解 但不要使用,比如有歧义,需要把句子修饰部分一个个看清,太浪费时间
如果x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30,那么这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0跟9的最小公倍数。
A选项,30=2*3*5, 6=2*3, X=5*2^(0,1)*3^(0,1)。这种情况下可以算出6,9=3^2,X的公倍数是90
B选项,同理45=3^2*5,9=3^2,X=5*3^(2,1,0),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算出公倍数是90
所以r的value是0是吗?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