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题型主要侧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句与句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考生需要有能力理解文中各个部分的写作目的。
请注意,这种题目问的是某个部分的写作目的,而不是写作内容,所以读者们需要在理解该部分所述内容的同时,着重思考该部分同原文其余部分的逻辑关系,即,是支持了其他部分?解释?还是反驳或质疑?例如:
原文:
对中国官方经济增长数据的广泛不信任,已导致许多观察家构建自己的经济测算指标,这些指标通常基于铁路货运量和钢铁产量等数字。铁路货运量今年出现下降,而钢铁产量在2000年至2013年间经历两位数的增长后,预计明年将下跌3%,工业产值的增速近年也在放缓。但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对中国旧经济指标的关注只能说明中国经济的一个侧面。
法国巴黎银行投资公司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学家罗念慈说:“有些人过于关注旧的经济指标如工业产值、钢铁产量等,但更加值得关注的经济指标是(铁路)客运量与货运量增速的比较、网上零售额与影院票房的增速等。旧的经济指标往往只反映了一个侧面。”
题目:
文中高亮部分的写作目的是(实战考题不是划线,而是用黄色高亮):
(A) 质疑了中国在2000年至2013的钢铁产量的两位数增长。
(B) 给出了一个构建自己的经济测算指标的观察家的例子。
(C) 指出新经济指标都有什么并且再次重申旧经济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方面。
(D) 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一个问题。
(E) 给出了认为“对中国旧经济指标的关注只能说明中国经济的一个侧面”的分析人士的一个例子。
通读原文可知,高亮部分其实是举出了那些分析人士的中的一个例子,即,罗念慈认为中国旧经济指标只是中国的一个侧面。因此,高亮部分的目的在于给出一个分析人士的例子,答案为(E)。请注意(C),这个选项确实很好的讲述了高亮部分的内容,但是它并没有回答问题,即,题目问的是高亮部分的目的,也就是和文中其余部分的逻辑关系,而不是高亮部分的写作内容。在实战考题中,类似于(C)这样的选项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请读者务必小心识别。
牢记目的而不是内容
MARK C和E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