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原则

图形-背景原则指的是,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会对混乱的事物进行分离。对混乱的事物进行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对外物进行知觉。比如,我们看见海面上的船,就自然地会把大海、船进行分离。再结合“小的事物更具显著性”原则,船更容易成为图形,而大海更容易成为背景。

又例如:

1489509808_58c81db041987.jpg


这是著名的“人脸花瓶幻觉”图。如果以黑色为背景,白色为图形,则是一个花瓶;如果以黑色为图形,白色为背景,则是两个人的侧脸。它也反映了图形和背景对一幅图的影响。

立足于这些经验,认知语言学家就想,既然图形-背景原则对知觉的影响那么大,那么它对语言是否存在影响呢?从目前的研究和学者的观点来看,大家还是承认这种影响的。比如构式语法,就起源于这种思想。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会说
The bike is near the house.
但很少说
the house is near the bike.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用near分离了自行车和房子。这就被称为图形背景分离。其次,因为house是更大的、静止的事物,更容易作为参考,而bike更小,我们就把bike当做图形,而把house当做背景。

GMAT考试通常用主从句来考查考生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理解。顾名思义,语言使用者肯定要将主句作为“图形”来凸显,用从句来交代“背景”情况。依上述描述可知,图形更小,背景更大。那么,两个句子怎样比较大小呢?其实很简单,由于句子讲的一般都是一个事件,而事件最重要的是时间属性,所以,在时间轴上持续时间长的事件必然是更大的事件,即,背景事件;在时间轴上持续时间短的事件必然是更小的事件,即,图形事件。

因此,从句(或者分词短语等非谓语动词引导的短语)需要在时间上延续的更长,主句需要在时间上延续的更短。例如:
(1) Studying Chinese, people felt hard.
(2) **Feeling hard, people studied Chinese.
句(1)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我们肯定是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感觉到困难的,所以“学习中文”这件事显然延续的时间更长,应作为背景(从句);“感觉困难”延续的时间相对更短,应作为图形(主句)。句(2)是错误的。

作者:毕出 更新时间:2017-03-15 00:43

登录注册 后可以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