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式的前面肯定是过去完成时
there be 和have重复
to do需要表示状态的转变
奇数偶数和,先看总个数
1、总个数为n偶数,最后一项是奇数,则奇数数和大于偶数和n/2;最后一项是偶数,偶数和大于奇数和n/2;
2、总个数为n奇数,最后一项是奇数,则奇数数和大于偶数和(个数多的中位数);最后一项是偶数,偶数和大于奇数和(个数多的中位数);
太清晰了!谢谢
1
although SVC, SVO
集合知识
收入8以上的人只是收入6以上的人的集合中的一个子集,你不能说包含了这个子集的集合比另一个更大,这个子集就比另一个集合的子集更大吧?
子集的大小由子集的具体数值得来,在这里表现为百分比,要知道这个百分比的大小你至少需要知道收入8以上的人的具体数值和总量,而这两个信息都是未知的,所以收入8以上的人所占百分比未知,大小也未知。
该题只有B和题干信息之间有或然性关系,其他的全部无关。
conventional wisdom=普遍看法
C捐款的人和题目讨论的made contact捐款的人不属于一个集合,因此是无关项
这题要换个思路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的原因原文已经表明是 organizational change,如果一个事件可以导致organizational change,那么该事件也等于间接导致了increase in unemployment;选项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和increase in unemployment建立必然联系,有多个选项可以与之建立或然联系,但答案是唯一的,所以在此换个思路,D(increase in employment) 可以和organizational change之间建立或然联系=D有可能间接导致increase in unemployment,且所有选项中只有D可以建立该种联系,所以选D
必然性问题
只有B能必然能导致三个指标向既定方向变化
别人:evaluation 不应该base on 文化背景
作者结论:这是错的。由此可得,作者的结论=别人结论的逆否命题=evaluation应该base on 文化背景。
作者的premise:因为evaluation就应该base on文化背景。
这里可以发现:作者的evidence/premise=作者的结论
所以作者其实根本就没提供evidence,他只是重复讲了自己的结论
由此可以找到和选项A相同的地方,purports to provide evidence,其实就只是声称而已
这题除A以外的选项很好排除
A选项带来的疑惑:原文只提及rates调整是方便的(未提及与costs比较),A如何就是正确?以及原文逻辑rates调整方便如何导致myth就perpetuate?
我的逻辑链:文中说manager的目的是削减预算,预算=总体成本,labor costs=money spent in relation to ...labor force 不等于单一人工成本,至少可以等于某种程度上的总体成本。manager要削减预算就要做出调整,由原文可知rates调整起来更方便,并且rates并不=costs(作者观点,事实),所以manager想要更方便地做出成绩就需要将rates与costs等同(捏造虚假信息),让别人以为他在调整总体成本,而事实上他只调整了rates。
结论:因此将二者等同是为了获取投机取巧的正当性。也由于该方法屡试不爽(我的假设),所以rates=costs的myth一直存在。
这个逻辑链可以解释为什么原文只说调整rates是convenient(未提及与costs比较)的情况下,A中rates的调整比costs调整更简单
这题就难在A本身也不是很强的削弱项
逻辑链是 事实:垃圾烧了产生二恶英;regulation:paper package包含二恶英,package减少,二恶英就减少
A:package本身烧了也产不出多少二恶英,而有没有package,并不会影响到垃圾烧了产出的二恶英的数量变化
所以package减少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二恶英的减少,所以二恶英不一定会减少=削弱二恶英会减少
不过无论如何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是有些牵强
总结逻辑链:spokesperson认为居民的反应=主观感受,spokesperson使用两个board的测试结果(客观现实)与主观感受之间的不同来反驳
因此这个题需要找能反映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不匹配的情况
只有A能反映该情况
这个题需要你把逻辑链提炼一下然后找相似(类比)
其实考的就是理解能力
A选项其实是个集合问题
题目其实问的就是100%忠诚的客户有什么样的特征
原文说100%忠诚的客户只在1年内是忠诚客户,而A说在一年周期内买这个牌子=忠诚客户的特征
在一年内买这个牌子的集合很明显是大于忠诚客户的集合的,因为非忠诚客户也可以在一年内买这个牌子,但他们并不=忠诚客户而且还大于
第一个人为什么要改变投资,因为改变了以后更赚钱
第二人为什么反对,因为改变了也不一定会赚钱/不会赚钱
D可以证明改了也不一定挣钱,和第二个人要表达的态度一致,
A只是原文逻辑链中的一环,不是全部(而且要说的更贴切一点,应该加个tend to)
E第二个人没有质疑第一个人的假设,第二个人的逻辑完全是另一回事
注意n可以被消掉,不能想当然
攒个人品:300/(100+150)*60min/h=72
a-b=2000*1.12-1000*1.3*1.3=2240-1690=550
diabetes是单数